科普服务

科普讲座-工学

2022-01-07

序号 学院名称 讲师姓名 职务/职称 讲座类型 个人简介 讲座内容
1 机电学院 白龙 高级实验师 专业解读 白龙,33岁,工学博士,2018年晋升硕导,次年晋升高级实验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主讲《机械原理》《虚拟样机技术》《有限元分析》等多门本科课程。学生科技社团——青年创新设计联合会(青创联)指导教师。曾指导本科生获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20年度优秀班主任,连续两年获评“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致力于探索“以研促教、以赛促学”式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信息特色鲜明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1、机械专业能干什么?
2、机械专业都学什么?
3、如何学好机械专业?
4、解读信息特色的机械专业
2 机电学院 唐凯 副教授 学科科普 唐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传感与控制相关研究、特种机器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和各类横向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获授权专利十余项。 讲述机械电子学科内涵、历史及发展趋势,讲述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建设情况、研究成果及学生课程、竞赛、就业发展相关内容。
3 机电学院 童亮 系主任/教授 专业解读 童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车辆工程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 国内外车辆技术发展及趋势、本校车辆工程专业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及软硬件教学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向、毕业生就业及深造等。
4 机电工程学院 安丛 讲师 专业解读 安丛工业设计系讲师,2013,2018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博士。近五年,以“设计”为关键词发表论文十几篇;近两年研究方向聚焦于社会创新与青少年族群美育。2021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美育读本》(高中册)主编。 讲座分三个部分:一、工业设计系学科介绍;二、工业设计系一设计介入社会美育、乡村振兴的成果;三、青少年族群美育认知与实践案例
5 机电工程学院 李福东 副教授 学科科普 工学博士,本科到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博士后。曾长期在国家电网公司从事新能源、智慧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2018年至今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任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新能源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题:新能源与“双碳”战略
教学与科研领域包括智能控制、新能源、综合能源及智慧能源系统,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完成多项发明专利和标准制定,研究和应用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创新奖励4项。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气专业工程能力国际认证专家、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能动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 内容:对双碳战略的背景、含义、实现路径进行系统解读,阐述新能源在能源电力清洁转型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大学生在落实双碳战略中肩负的责任。
专业解读 主题: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内容:对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学生毕业方向等进行系统介绍,阐述新能源专业在国家能源电力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广阔的前景。
6 机电学院 刘相权 副教授 专业解读 刘相权,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博士、副教授、硕导;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机械原理研究会会员;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机器人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从专业背景、专业内容、主干课程、就业前景、勤信班特色等多方面对专业进行解读。
7 光电学院 朱疆 教授 学科科普 朱疆,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委员。从事分子诊断仪器和生物医学成像仪器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是利用光学的探测方法,对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获得组织的二维或三维信息,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和疾病诊断。
8 光电学院 柳渊 教授 学科科普 柳渊,男,1990年08月生,汉族,浙江兰溪人,201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11月参加工作。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教授。2021年3月起担任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获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德国博士最高毕业荣誉(Summa Cum Laude)、德国博士论文商业银行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培育人才等称号。 卡脖子技术是我们时代赋予我们年轻一代新的使命与担当,讲座将介绍国际前沿的新型光电子器件设计及集成技术,包括发光二极管、智能显示技术、新型晶体管、柔性集成电路、红外探测器、智能窗户、新型光伏能源技术、生物传感监测等。
9 光电学院 尤睿 教授 学科科普 尤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学者”、重点培育人才、全国优博。研究领域涉及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微纳工艺、智能微系统等。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技创新特区163计划/基础加强计划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特别)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介绍先进仪器仪表中,智能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兴起、技术发展以及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贯穿课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普及,面向中学生介绍我校重点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10 光电学院 牛春晖 教授 学科科普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电材料与器件”和“光电系统设计与仿真”两个方向,其中光电材料与器件主要针对频率转换材料与器件在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需求展开;光电系统设计与仿真是以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光热、光电、光应力等效应展开仿真建模。主持/参加国防“十三五”预研项目3项,军工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EI检索20余篇。 主要讲新型光源-激光的特性、基本工作原理、激光器的基本结构、激光器的分类以及激光技术在国防、工业、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
10 光电学院 贾豫东 教授 学科科普 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激光雷达及光纤传感。主持/参与“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等纵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专著2部。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IEE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担任《Sensor》等期刊及教育部学位中心审稿专家。  “光就像宇宙的生命线,不仅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奥秘”,也许对光的终极认识,就是这个宇宙的真谛。探索人类对光的认知历史,感受现代光纤传感技术感知世界的魅力。
11 光电学院 王君 系主任/教授 专业解读 博士,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主任。 解读仪器类专业及其行业领域的内涵、特点,解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历史、师资队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发展、就业前景等。
12 光电学院 龚岩栋 教授 专业解读+学科科普 龚岩栋,199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00~2002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2002 ~ 2019年工作于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太赫兹技术,光纤传感。已主持中国和新加坡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3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海聚工程暨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 围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专业和招生情况,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对学院的部分科研工作进行举例介绍,使学生对我校我院本专业的工作方向有所了解,做好人生规划;鼓励优秀学生报考本校本专业。
13 光电学院 孙广开 副院长/副教授 学科科普 孙广开,男,1984年11月生,河北永清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从事飞行器全寿命健康监测、手术机器人导航、仿生软体机器人感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军委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多芯光纤位形测量技术及其在连续体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及变体飞行器中的应用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发表在《Engineering》和《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 介绍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相关的科技前沿问题、重大需求方向、本硕博各阶段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等内容。
14 自动化学院 陈雯柏 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 学科科普 陈雯柏,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杰出会员,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监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勤信学者,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基础课)主讲教师。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智能检测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所长、“智能检测”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AI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AI的发展历程;2.AI的基本概念;3.AI关键技术;4.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5.AI职业发展
15 自动化学院 李擎 专业负责人/教授 专业解读 李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之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 2、人工智能之美(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发展史、我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
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先锋,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届杰出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 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解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将科研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国家杀手锏武器装备中攻克了加速度计批产温度补偿难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其他科技奖12项。  
16 自动化学院 曹荣敏 专业负责人/教授 专业解读 曹荣敏,教授,硕士生导师、自动化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创始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嵌入式与机器人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会员。讲授本科生《计算机控制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 自动化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讲座解读分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17 自动化学院 李慧 专业负责人/教授 专业解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鉴定专家。主讲《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分析》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研究方向为柔性直流输电稳定与控制、新能源发电技术。 介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情况,本专业方向与特色、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介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师资队伍等。
18 自动化学院 王军茹 副教授 专业解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19年,主讲《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 自动化专业怎么样?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如何培养?就业前景如何?就业率如何?继续深造机会如何?都学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学生怎么学?学完了能干什么?有哪些优秀校友和毕业生?
19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李红莲 副教授 专业解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优秀主讲教师,主讲课程《信息论与编码》为校优质课程和在线精品课程。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20余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解读:介绍专业历史、专业内涵、主要课程、师资队伍、考研就业等情况。
2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程星 副教授 学科科普 程星,男,工学博士,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副教授。主讲《信息类程序设计基础》《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物联网综合感知实践》等本科课程。主要开展无线通信物理层、非正交多载波调制、嵌入式通信系统开发、AI技术在通信物理层中的应用以及全双工通信等研究工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ICC国际通信大会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物联网工程专业介绍: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人才培养方案;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环境、实验平台等资源概况;
3.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考研方向。
21 计算机学院 范艳芳 副教授 专业解读 范艳芳,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与方向:边缘计算与车联网,信息安全。2017.11-2018.11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2012.2-2012.5月,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访问学者。从教12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2015-2017年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担任学院的外事工作联系人,学院招生宣传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女教授协会理事。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深度解读,对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发展,优秀学子及知名校友等内容进行介绍。
22 计算机学院 崔展齐 副教授 专业解读 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系统软件专委会委员、秘书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分析与测试、智能软件工程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在《软件学报》、ISTJCST等软件领域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软件工程导论》,先后担任《软件学报》“面向领域的软件系统构造与质量保障”等专刊特约编辑。 软件工程专业基本情况、招生情况、就业情况等。
24 计算机 郭东超 副教授 专业解读 郭东超,博士,副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系教师。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从北京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访问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年,后于2015年至2019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9年入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复杂网络理论等方向研究,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讲座首先对北信科、计算机学院,特别是网工系的概况,进行了介绍。随后,分别讲解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网工专业办学情况、就业情况、知识体系、培养机制、师资情况、专业特色。
23 计算机 黄小明 副教授 学科科普 黄小明,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分别从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目标检测、深度估计方向的研究,以及机器学习领域弱监督学习、自监督学习、小样本学习方向研究。针对移动端等计算能力受限、数据有限的场景,提出了多个快速高效的视觉算法。论文成果主要发表在CCF 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等专业领域权威期刊上。 从网上购物推荐、人脸识别抓逃犯等现实故事入手,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讲述机器学习的主要算法,以及在视觉目标检测、语音识别、自动翻译等领域的应用。并通过介绍中学基础知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好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学习打下基础。
24 信息管理学院 张仰森 教授/院长 学科科普 博士后,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分委会主席,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燕山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交流合作项目各1项、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以及其它纵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 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
25 信息管理学院 康海燕 教授/副院长 学科科普 博士,教授。200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美国艾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计算机系访问学者,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两次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现任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信息安全专业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保密协会隐私保护专委会等机构常务委员,《信息安全研究》等期刊编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长期从事网络安全、隐私计算等方面的教研工作。 网络空间安全与人才培养
26 信息管理学院 王磊 副教授/副院长 专业解读 博士,副教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云计算资源调度、服务计算。曾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等八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著1本,教材1本,软件著作权2项。2016年指导学生参加第9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017年“吾爱吾师”最喜爱的老师,2017年北京市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B组理工类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指导教师奖四个奖项。 信息管理学院
各专业解读
27 信息管理学院 王晓敏 副教授/系主任 专业解读 1991年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健翔桥校区)管理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留校,先后任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系助教、讲师、副教授;2019年至今任信息系统系系主任。主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1-4版)、《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开发教程》、《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等教材。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两项。 信息特色鲜明的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28 理学院 吴秋新 教授 专业解读 吴秋新: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网络安全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涵盖:密码协议设计与分析、可信计算标准制定及研发、工控网络安全研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安全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密码行业标准各1部,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2部。出版著作2部,译著1部;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获中国电力创新大奖“信息化类”一等奖1次。 1、介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含义、培养目标、各细分专业特色及核心课程体系;
2、讲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学习要求及能力培养途径;
3、介绍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前景。